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之默:“消失的展览|第四幕”正式开启

知美术馆 2023-12-30



消失的建筑,消失的展览,消失的关系

那些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重要得多




宁文

“消失的展览”策展人


盛夏之初,“消失的展览|第四幕:自然之默”在知美术馆正式开幕。


坐落于山谷之中的知美术馆正是自然与艺术的交汇之处,空灵寂静。策展人宁文邀您一起远行、放空、打开感官,感受“消失的展览”,找寻万物之灵、生命之声,以及那些看不见的与自然世界的深刻联系。


“消失的展览|第四幕”海报


无论人之自然,抑或是大自然的自然,它原初的声音、生命力都异常丰富,为什么现在反而是一种静默的状态?是人的参与与介入么?而从广义上,人其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消失的展览| 第四幕”由宁文策划,特邀经傲、马漓澧、觉然(Laurent Lettrée)、李舜、薛若哲五位艺术家以各自不同的视角与经验,去发掘与体悟纯粹的、本来的自然;去感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超链接,人类的原动力与自然之力的融合,甚至是超越生命之上的存在。

知美山谷中的绿植


森林会思考吗? 加拿大人类学家爱德华多·科恩(Eduardo Kohn)的著作《森林如何思考——超越人类的人类学》的核心是希望人类能够像森林一样思考。科恩提出,“如果‘我们’要幸存于人类世(Anthropocene)——在属于我们的这个超越人类之上的世界正越来越多地被‘太人性’之物占据的不确定时代——我们将不得不主动去培养这些跟森林一道思考、像森林一样思考的方式。”




听上去“不断重复”的撞击之音

每一次撞击都好似

一次轮回、一种上升




经傲

《朝露》 Morning Dew 


《朝露》作品局部


创作于2021年的《朝露》是一件非常空灵、艺术语言简练的作品,举重若轻。听上去“不断重复”的撞击之音,每一次撞击都好似一次轮回、一种上升。对于艺术家来说,“无需解读”是这件作品的初衷——当观者看到木球在一个圆圈轨道中进出、自旋,在玻璃杯上随机撞击声响,最洁净的律动与声音将填满观者的意识空间。


《朝露》作品局部

本次展览中策展人特意把《朝露》这件作品单独呈现于知美术馆的“茶室”空间。茶室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冥思式的建筑语言。一个带有钢质框架的矩形玻璃结构,从外面看像一件可以进入的极简艺术作品。房间是完全透明的,人在里面的活动一览无余。如此一来,观者既成了建筑的使用者,也同样是建筑的一部分;既是作品的感受者,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由于“茶室”四周被水环绕,从内向外看则有一种令人平静的心理效果。

《朝露》作品局部

在这样的空间中呈现《朝露》,让作品的声音与内心的声音相撞;让声音与自然、与空间相遇、融为一体,能感受到作品本身的生命。“我在乎的是创作过程中个人和作品如何生长,以随机、原始的方式开始,人类的原动力和自然的动力链接。”

《朝露》,经傲,2021
玻璃、铁、电机、木头,55 × 150 × 150 cm
致谢魔金石画廊
知美术馆“消失的展览|第四幕”现场

经傲的个人创作主要围绕声音展开。在探索不同声音的过程中,一系列采用不同的质材和全新的艺术样式的雕塑 、行为、影像作为发声材料,在不同环境中应时而生。进而在非二元对立的语境中,探索“物质”与“非物质”、”意识“与”无意识“间的暧昧关系。相较于当下以辩证思维为主导的艺术生产模式,经傲的创作更偏向于叙事性文学,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在其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疑问中游走。过程中,将自身对生命的态度与抉择诚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我们总是无法同时观察每一个涡流

而当我们的视线跳转

前一秒已成过往




马漓澧

《基体 No. 6》 Matrix-No. 6


《基体 No. 6》,马漓澧,2023
布面丙烯,100 × 120 cm
致谢东画廊
知美术馆“消失的展览”参展作品


与经傲艺术创作上的关注点相通,马漓澧“一直关注人与自然超越肉体与时空的复杂精神关联”。她所描绘的人工植物花园,从都市中经由人工打造的、带有塑料质感的《中央花园》出发到2022年最新创作的《Matrix》植物系列,引发人对于真实的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超链接的思考。《Matrix》打开了马漓澧新的创作之旅,艺术家将世界看作一个被感知的基体,着重于发现存在于人类潜意识与自然之间的隐秘交互,并做结构化、具象与抽象交错而生的视觉呈现。艺术家相信当人回归本体,而去除掉所有后天赋予我们的身份认同标记,超越差异、纷争的情感链接才能广泛建立,这是艺术家回应当下向对抗转向的政治历史走向的方式。

《基体 No. 6》作品局部


本次“消失的展览”展出的《Matrix-No.6》以河流的样貌出现——这也是继2015年马漓澧在伦敦上学时以泰晤士河为灵感创作的《逝者与尘埃》(The Fleeting and the Dust)之后,艺术家第二次以河流为主题展开创作。在《Matrix-No.6》中,艺术家并未描绘一条具体的河流,而是她近期造访各种水域的感知集成。马漓澧一直有用影像记录水流的习惯,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也常常反复观看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影像,这让她感到被一种温柔的力量所包裹,这幅作品也正是试图传递这种感受。


“所以我着重表现水流似绢缎的质感与闪烁其上不可捉摸的光斑,而枝条总是与水域相伴而生,它们常常冲进视野,复杂的线条结构搅动潜意识,在绵密的温柔中产生更复杂的情感连接。画面中的分格受到了漫画叙事方式的启发,每一个格子都打开一个不同的时空之门。因为面对水面时,我们总是无法同时观察每一个涡流,而当我们的视线跳转,前一秒已成过往。”


水的力量很特别,温柔的强大;水可以变换各种形态,无论雨、冰、雾……但内核从未改变。从马漓澧的新作中,感受到艺术家创作上的逐渐成熟以及向更深一层精神探索的追求。


《基体 No. 6》,马漓澧,2023
知美术馆“消失的展览|第四幕”现场


作品呈现于知美术馆通向顶层的回廊上。回廊一边是白色的墙面,一边是落地的玻璃幕墙。昼与夜,阳光与灯光透过美术馆外立面的瓦片与玻璃,将点点光影映照在作品之上,使画面中结构与层次感很强的水纹跃动起来。大自然的偶然加入,仿佛再一次创作了《Matrix-No.6》。




植物和人类之间有着更多共通之处

超出我们的想象




觉然 (Laurent Lettrée)

《三植物解决方案》3 Plants Solution


《三植物解决方案》作品局部

“作为艺术家,我的使命是向观众传递一种普世感,旨在唤起沉睡的记忆,超越5000年前被遗忘的过去。那是一个人类与自然紧密相连、具有流动意识的时代。”本次知美术馆委托法国著名声音艺术家觉然(Laurent Lettrée)为“消失的展览”特别创作了互动声音装置作品《三植物解决方案》(3 Plants Solution):作品由三株触摸反应的植物组成(事实上,只需将手靠近植物即可触发生物反应并激活植物的声音)。


艺术家觉然(Laurent Lettrée)与作品《三植物解决方案》
知美术馆“消失的展览|第四幕”现场

知美术馆展览团队协助艺术家,选取了在中国南方比较有特色的龟背竹、菖蒲和铁树,这三株植物排列成一个星形——觉然相信宏观与微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我坚信,太阳系中行星的和谐运动以及生命和自然的和谐创造,在植物、树木、向日葵和朝鲜蓟等精确几何形状中可以得到显现。这个装置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探索了这些深刻的概念。通过与这几株植物的互动,观者可以创造出声音,并通过他们的互动参与成为装置的一部分。”

《三植物解决方案》,觉然(Laurent Lettrée),2023,植物、电容传感器、激光切割金属板、电脑、定制音频软件、扬声器,尺寸可变,“消失的展|第四幕”展览委托创作

觉然从小就对声音非常着迷。从五岁起,他就常常带着耳机四处走动,随身携带着她母亲送他的小录音机即兴捕捉自己喜欢的声音——无论是去森林冒险,还是在城市里探索。他都希望人们在面对自然的奥秘时能感受到喜悦、笑声,并唤醒他们对奇妙事物的好奇心。正如艺术家所说:“自然和植物不仅仅是美丽的存在。每一株植物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质和敏感性。我们可以对植物说些温暖的话语,让它们更加茁壮成长……毕竟,植物和人类之间有着更多共通之处,超出我们的想象……”


觉然在“消失的展览|第四幕”开幕现场,带来“宇宙之声 · 疗愈”音乐会

“通过我的艺术表达,我谦卑地为过渡到一个新时代作出贡献,我希望这个时代以提高意识为特征。这意味着将当前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融合起来,造福人类。”觉然坚信:“培养直觉,促进创新和创造力,并认识到对自然的深入理解和联系可以帮助发掘人类的潜力。”在本次涉及植物的装置艺术中,他赋予自然以声音,使其人性化,同时保留其固有的美丽混乱。“此外,我将植物用作我现场音乐演出和音乐会的乐器。我对它们意外的音调和节奏生物组合感到愉悦和启发。作为音乐家与生命中的自然共鸣,既令人愉悦又激发活力。”



凝固瞬间的光斑或光线

是对永恒的向往也是质疑




李舜

《格物致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Study on the Nature of Things-

The Heart of Prajna Paramita Sutra


《格物致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李舜,2014

摄影,手工宣纸艺术微喷,220 × 80 cm

致谢艺术家


《格物致知》这个系列始于2009年。夜晚,李舜一边驾车穿梭于城市的街巷,一边用手中的相机长时间曝光吸纳各种光源,再从几万张图片中,挑选出上千个无规则的线条,并将其仿照字典做成汉语偏旁部首的形式,再参考字帖,组成汉字或者类汉字的形象。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它最终的结果竟然是一种“光的书法”,是自然的书写,是取自自然,而不是师法自然,是一个人工的天人合一的做法。

《格物致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品局部:李舜挑出无规则的线条,并将其仿照字典做成汉语偏旁部首的形式

《格物致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李舜
“消失的展览|第四幕”现场

将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在这个复杂化的过程中,艺术家所加入的不是水份,而是营养,是一种复杂的智慧。中国书法经过艺术家以挪用的方式再现,书法原有的意义已经荡然无存,而逼真空阔的形式感,和它的矛头所向,正是当代艺术典型的戏虐方式。用文字创作艺术品大体是源于概念艺术,用原文字或者造字,中外的例子都不少,而以影像的方法造字还不多见;它本身就偏离了造字的轨道,从形式又回到了观念。凝固瞬间的光斑或光线,是对永恒的向往,也是质疑。

《格物致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品局部



从女儿的降生到父亲的离去

这是艺术家将进行一生的艺术项目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薛若哲

YYYY-MM-DD


《YYYY-MM-DD》,薛若哲,2022

亚麻布丙烯,50 × 40 cm

致谢艺术家和千高原艺术空间


《YYYY-MM-DD》的创作开始于2022年1月20日——薛若哲小女儿的降生之日。这是一个与生命有关的项目,艺术家将一直持续这个项目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YYYY-MM-DD》,薛若哲,2022
知美术馆“消失的展览|第四幕”现场

每张画会用到丙烯调色盘的一张纸,画面完成时薛若哲会签下当天的日期,知美术馆“消失的展览|第四幕”现场


绘画的创作过程有点像行为,多了一个时间的维度。在铺完第一层颜色之后,艺术家每日写生一朵花。在这个过程之中,花会发生变化,绽放或凋谢。艺术家如实将它们的变化绘制在画布上,同时底色层保留原样,并不加以覆盖。“《YYYY-MM-DD》是我每日生活的锚点,我不断地回到画布前重新调色,落笔。我将画幅的大小设置为方便放入旅行箱的50 × 40厘米,以便携带,在不断地迁徙中绘画。”

《YYYY-MM-DD》,薛若哲,2022

知美术馆“消失的展览|第四幕”现场


薛若哲的《YYYY-MM-DD》系列作品在本次展览中被单独呈现于知美术馆负一层的“洞穴空间”。“洞穴”概念是隈研吾一直贯穿着在思考的核心之一,在他的众多建筑作品中,“洞穴”概念被他反复的再审视。对于隈研吾而言,“洞穴是连接着左右两侧事物的媒介,使得左右两侧的空间发生对话。它不像洞窟那样封闭,而是在唤起公共性的同时,光明正大地展现出来”。洞穴应该是先充满了生物般的柔和,再将人和人之间牵连起来的场所。


《YYYY-MM-DD》,薛若哲,2022
知美术馆“消失的展览|第四幕”现场

而薛若哲的《YYYY-MM-DD》,将不同的时间以及生与死同时呈现在作品之中——这个系列的每一张作品都同时呈现了花朵从生到死、不同时间开放的状态,这也与艺术家一直以来都关注绘画中的时间感有关。

《YYYY-MM-DD》,薛若哲,2022

亚麻布丙烯,50 × 40 cm

致谢艺术家和千高原艺术空间


把不同时间的事物,并置于同一个空间之中;同一张画面上由此产生了时间差,形成的是一个共时性的画面,展示着生命的轮回——“从她的生到我的死”——从女儿的降生到父亲的离去,这是艺术家将进行一生的艺术项目,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坐落于山谷之中的知美术馆正是自然与艺术的交汇之处

科恩的人类学课题涉及到对人类的根本性反思,以及去人类中心主义论,希望我们能够学会“生态化”我们的伦理。在厄瓜多尔的阿维拉,科恩通过一种民族志的手段深入考察了鲁纳人的生存方式,并试图理解他们是怎样将他们自己与这个世界上最茂密森林中的各种“存在”(being)联系起来的,比如药的力量、精灵的力量……科恩一直试图说一些跟“普遍“有关的话,“这种‘普遍’使我们在‘这里’感受到它,同时它延伸到我们之外,到了‘那里’。

以这种方式敞开我们的思维,可能会使我们意识到一个更伟大的我们——一个不仅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也可以在超越我们之上的人们的生命之中蓬勃发展的我们。这将是我们馈赠给未来的礼物,无论多么微不足道。”

在知美术馆,穿越自然之默,感受生命之声


在《森林如何思考》之中,科恩相信“万物都是与我们同等的自我。万物有灵,世界是充满魔力并且有灵性的”。让我们唤起沉睡的记忆,穿越5000年前被遗忘的过去、一个人类与自然紧密相连、具有流动意识的时代。“消失的展览|第四幕”,穿越自然之默,感受生命之声。



关于策展人

宁文


知美术馆学术总监、“消失的展览”策展人。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曾参与国内多家私人美术馆的建构与国际推广:包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泰康人寿艺术品收藏部/泰康空间、CHAO艺术中心。同时也是FT中文网、 ARTFORUM中文网、《艺术新闻/中文版》(TANC)、卷宗 Wallpaper、《典藏》(台湾)、《望 NOBLELESS》 等媒体特邀作者。担任2018年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Cosmopolis #1.5: Enlarged Intelligence)宣传总监。现任知美术馆学术总监。



关于展览

2022.04 消失的展览|第一幕

2022.05 消失的展览|第二幕

2022.10 消失的展览|第三幕






⬅️

点击海报获取

更多艺术家专访





撰文|宁文
视觉设计|GAN
排版|Kasey、张雪薇(“知”愿者)
审核|王从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